喜提蘑菇街實習 Offer

當前正值春招時節。自開始找實習工作已經一個多月了,我先後投遞了阿里巴巴、蘑菇街、海康威視等知名企業,現以取得且僅取得蘑菇街的 offer 告終。

蘑菇街是一家專注於服務女性用戶的「時尚科技公司」,其創立於 2011 年,以導購引流起家,後轉型為垂直電商平台。2018 年底,蘑菇街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騰訊是蘑菇街的最大股東。

我是 4 月 1 日透過「校園小獵手」向蘑菇街投遞簡歷的。我閱讀了網上前些年的一些討論,大家普遍認為蘑菇街「只招聘,不招人」,浩浩湯湯的校招宣傳背後並沒有多少錄用名額,甚至約 90% 的人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因此,我起初也是不抱有多大期望的。直到 4 月 4 日早上,一通電話將我從睡夢中喚醒,告知我已通過簡歷篩選,將參加現場面試,我才開始重視起蘑菇街的應聘來。

經過了預約又改約,4 月 11 日下午,我出現在了古墩路 99 號充滿了時尚氣息的蘑菇街大樓裡。到了約定的時間,負責第一輪面試的面試官將我從一樓大堂領去,上樓尋了一處茶座坐下,短暫的相互自我介紹後,便開始了長達五十分鐘的第一輪面試。

面試過程中,面試官從我做過的項目入手,詳細瞭解了技術細節與難點,又過渡到蘑菇街 App,提問了一些場景題,再順藤摸瓜般地引出一連串問題。如:XML 或 JSON 的解析、KVO、常用框架類的行為、iOS App 的生命週期、URL Scheme 與應用間跳轉、第三方源代碼/靜態庫管理、引用計數與內存管理⋯⋯我們聊得很愉快,不知不覺就超過了既定的面試時長。隨後,她讓我稍事等待,準備迎接負責第二輪面試的面試官。

第二輪的面試官是蘑菇街 iOS App 的負責人,技術氣息濃郁,在他面前我不由地緊張了起來。和前一輪面試類似,依舊是從我做過的項目講起。巧的是,在我介紹到 iGate 時,我提及了某小火箭圖標的 App,他拿出手機,問我:「是不是這個?」原來,他也是該小火箭圖標 App 的用戶。到了後面,面試已經像談天,沒有涉及太多技術方面的東西了。因為第一輪面試超時較多,這一輪的時間控制在了 30 分鐘左右。二面結束後,他便去請 HR 了。

人們早已知道,儘管蘑菇街面試官開場時都說「來一趟不容易,我們一次性面完三輪」,但事實上,有不少人都被一句「回去等消息」中場踢出了蘑菇街大樓。而我經歷了兩輪技術面試之後,竟成功進入了 HR 面的環節,這是讓我欣喜的。

不出所料,HR 面基本就是講故事、談人生、談價值觀。譬如,她問我:「你認為對你影響最大的人是誰?」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因為,人並非只有一面,不同方面都可能有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自己。因此,「影響」豈能量化和排序呢?我表現出了難色,面試官卻不依不饒,大概這就是「壓力面」吧。在持續了約 40 分鐘的面試中,HR 表現得比較欣賞我,這讓我的心裡逐漸美了起來。

面試結束後,HR 禮貌地為我送行。我憑贈送的咖啡券在一樓的 MOGU STATION 兌換了一杯美式冰咖啡,一邊享用一邊回顧剛剛結束的人生第一次現場面試。總體來說,這是一次發揮正常的面試,也幸虧兩位技術面試官沒有太刁難我,HR 也表現得和藹可親,這大大減少了我的心理壓力。蘑菇街面試官的 nice 名不虛傳!

隨後的一週,我是在忐忑中度過的。在三輪面試通過後,還需要技術主管的覈准,而技術主管可能會安排加面。若加面發揮失常,有可能就前功盡棄,無 offer 而返了!面試後的這幾日,我無時無刻不關注著自己和其他人的相關動態,反覆刷新蘑菇街招聘官網中自己的狀態和牛客網討論區裡的相關內容。

一切不安和焦慮終於在 4 月 17 日煙消雲散。這天,HR 在微信裡向我口頭傳達了我已通過面試和即將向我發放 offer 的喜訊。又過了 6 日,在 4 月 23 日,我終於收到了正式的郵件 offer。

我的春招實習,自此塵埃落定。

元日

在中國古代,「元日」指的是農曆新年的第一日,一百多年前,孫中山先生推廣西曆,改「元旦」為西曆新年的第一日,故我認為「元日」從詞義上講也可以指代今天了。為了慶祝「元日」,我錄製了用中古漢語(切韻音系)擬音朗讀的王安石的《元日》,登載於此供諸位訪客欣賞評析。

閱讀全文 元日

沒得獎學金,但我絲毫不稀罕

【重要提示】本作品已於 2021 年 6 月 28 日進行刪改,與原作品相比存在範圍不定的若干處不一致。這是由於原作品的公開發表可能會被監管當局認為不合適或非法。值得注意的是,經過刪改的作品可能無法完全傳達作者創作時的思想感情。

今天下午,我得知我沒有取得上學期的獎學金,這著實令我吃驚。本以為被惡劣的「綜合測評」戕害後,我仍能拿個三等獎學金(400元)的。

我在前些日子裡的一篇文章中說過,要拿獎學金,可不只靠文化課成績。今天我大致瞄了一眼所謂「綜合測評」的項目,結果被驚得啞口無言。一直曉得這個所謂的「綜合測評」裡人的因素佔很多,但沒想到會這麼多!佔比高達 20% 的所謂「德育分」中,有「輔導員測評分」「優秀事蹟」這樣的完全由人拍腦袋決定的項目,有「紅白卡」「寢室文明衛生」這樣的權力尋租空間極大的項目⋯⋯事實上,任何決策只要有人的主觀意識參與,根本不可能做到公平和正義。類似於社會的治理,英美等法治國家為什麼強盛?因為完善的法制會賦予個體公平的競爭空間,只有這樣,社會才能走在上坡路上。

反觀我校乃至中國內地高校的所謂「綜合測評」,透過屏幕,我都能夠聞到表格裡透出的腐朽的官僚臭味。通過所謂「綜合測評」決出的獎學金,已經脫離了「學」的內涵,分明是在評誰更親體制,評誰更順從愚昧的制度,評誰更像模板裡摳出來的!畢竟,用以敲定獎學金的所謂「綜合測評」裡還有「學生幹部」「志願服務」「無償獻血」等與「學」絲毫沒有關聯的東西!這種極端錯誤的價值導向,會讓學生把更多的精力花在無足輕重的地方。比方說當官(所謂學生幹部)加分,而加分能拿錢,這無疑是在助長官本位的歪風邪氣。

德育分制度彷彿是一個模板,再以獎學金為誘餌,鼓勵學生無限貼近它的標準,當一個「模板人」,徹徹底底綁架了學生的自我意識。試問,這將讓學生為誰而活?

獎學金的本質,我認為是一種返利。之所以返利給你,必定是因為學校能夠從你身上攫取到更大的利益。這種利益當然不一定是金錢上的,但一定是切切實實存在的某種形式的財富。沒有人做事不是從自身利益的角度考慮的,哪怕是無私奉獻所帶來的某種很社會主義的奇特滿足感,亦是一種利益。

對於我們覺醒青年來講,成績尚可但拿不到獎學金在表面上是金錢的損失,卻實為更大的收穫:我們擺脫了淪為模板人的命運,做了真正的自己。若是得了這掛羊頭賣狗肉的所謂獎學金,才是莫大的恥辱。因此,即使沒得獎學金,但我絲毫不稀罕!

新學年將至,突然詐屍

【重要提示】本作品已於 2021 年 6 月 28 日進行刪改,與原作品相比存在範圍不定的若干處不一致。這是由於原作品的公開發表可能會被監管當局認為不合適或非法。值得注意的是,經過刪改的作品可能無法完全傳達作者創作時的思想感情。

很久沒有發表新文章了,上一篇還是今年 4 月的。沒發新文章是因為懶,因為這個由我全新設計的 CMS 系統爛尾了,還沒有加入後臺管理,所以發佈新文章只能直接往資料庫裡 INSERT,懶惰的我就一直沒有更新部落格。

現在已經是八月下旬了,距離開學只有一個月不到的辰光了。根據學校有關安排,大二學生須在 9 月 15 日到校報到,緊接著,9 月 16 日至 9 月 23 日將要接受長達一個星期的軍訓。活到現在,我參加過三次軍訓,現在即將迎來第四次。絲毫沒有疑問,在中國內地,沒有一所高校的學生可以免於參加軍訓。查閱歷史資料可以得知,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政治風波後,北京的一些高校臨危受命,開展了長達一年的軍訓。這還不足以說明軍訓濃重的政治色彩嗎?

回首品味暑假已逝去了的四分之三,我主要就幹了三件小事。一是未用 new 運算符而創建了對象,二是膚淺瞭解了 Apple 推出不久的 Swift 程序設計語言,為今後的 iOS 開發學習奠定了基礎,三是通過外賣配送之勞動及一些微小的生意(佔總收入 10% 左右),賺取了計劃用以購買將於下月發佈的新一代 iPhone 的資金。如果說還有一點成就的話,就是去了諸暨、上海等地視察,當然這些都是次要的,主要就是前面所列的三點。很慚愧,只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

通過對上學期期末考試成績的回顧性分析,我隱隱約約感覺到我或許能夠獲得二等獎學金。僅從成績來看,我的 GPA 排在本年級本專業的第 36 名(總計 376 名學生),穩穩處於二等獎學金的檔次。然而,評定獎學金參照的是另一套標準,學習成績僅是權重項目而已,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胡亂的加減分,其中某些加減分是由人來主觀判定的,這彷彿是這個人治社會的縮影。因此,我能不能拿獎學金,能拿多少獎學金,還是要看某些騎在學生頭上作威作福的土皇帝的臉色!

談到學習成績,就不得不說前幾日剛出來的 CET-6 成績。遺憾的是,我僅取得了 382 分。其中,聽力 130 分,閱讀 137 分, 寫作和翻譯 115 分,當然,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掛了。不過,一想到還有一群在 CET-4 的苦海中掙扎的同學,我就釋懷了。掛了並沒有什麼恐怖,大不了 12 月再戰。

上學期接近尾聲的時候,計算機類專業分流的大幕拉開了。經過包含對前程的合理推演在內的深思熟慮和聽取專家學者的建議後,我選擇了更加正統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並被分到了 16092313 班(俗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3 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最傳統的計算機相關專業,既不像「軟件工程」那樣缺乏對計算機系統的深入瞭解,又不像「網絡工程」那樣要跨過較高門檻才能真正成材,也不像「物聯網工程」那樣偏門、雜糅、看不到出路。我愛「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我相信我的選擇是正確的。

查看了一下 2017 學年的校曆,發覺明年暑假可能沒有今年的這麼長了(當然,今年的暑假也沒有去年高考完後的四個月那麼長),最後的 20 天得加倍珍惜了。就醬,開學見!

詳述我的轉專業歷程

先講重點:我已順利轉入「計算機類」專業,並已愉快地上了三週課。

自去年暑期高校錄取結果公佈以來,我一直都處在陰影當中。僅因一分之差,我與「計算機類」(大類招生)專業失之交臂。失魂落魄之時,我鐵了心地下了轉專業的決心。因為,我是有追求的人,豈是隨波逐流、胸無大志的凡庸之輩?

去年的夏秋之交,我攜著顧慮邁入了曾滿懷期待的大學校園。迎新晚會上,薛安克校長提到了轉專業的問題。他的大致意思是,為了人才不被放錯地方,學校的轉專業非常寬鬆。

人是要有獨立思考、分析與判斷能力的。稍有常識的人都會拋出疑問:寬鬆等於輕鬆嗎?事實上,我很早就料到,這一學期轉入「計算機類」專業的門檻不會太低。因為,2016 級「計算機類」投檔分數線奇高,大量有意向進入「計算機類」專業學習的人,被調劑到了其他專業,這部分人(包括我)的轉專業需求將是高於尋常學生的,是我潛在的鬥爭對象。

按照慣例,學校會在期末考試成績全面公佈後計算申請轉入某專業的所有學生的平均學分績點(GPA)並排名,淘汰掉超出某專業錄取人數(擬錄取人數加上成功轉出的人數)的學生。這意味著,一旦某專業有學生蜂擁轉入,鬥爭將會異常激烈。

同我預料的一致,這一學期轉入「計算機類」專業的門檻不太低。本次轉專業中,有多達 36 人申請轉入「計算機類」專業,而該專業擬錄取人數僅 29 人。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於我來講,最好的老師是動機。為了讓興趣成為老師,我才萌生了轉專業的動機。這動機驅使我發憤學習,哪怕是我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微積分與英語。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對於掛科的擔憂深深籠罩著我。隨著期末考試的臨近,我逐漸焦慮了起來。

該來的總會來,期末考試還是來了。轉專業關乎我的前途與命運,這場考試是只許成功而不准失敗的。我懷著必勝的信念,邁著鏗鏘的步伐,決鬥了一門又一門的考試。等待成績出爐的那些日子裡,我躁動不安,夜不能寐,反覆刷新教務系統的成績查詢頁面。每當新出一門課的成績之時,我都會嚴謹認真地計算一遍我當前的 GPA ,分析轉專業成功的概率。最終,我的 GPA 定格在了 3.67 。

光計算自己的 GPA 是沒有意義的。要與鬥爭對象們一決高低,就必須打入敵人內部,計算他們的 GPA 。我通過一系列不可描述的手段,獲取到了絕大部分鬥爭對象的期末成績數據,並使用了特地製作的程式來計算他們的 GPA 。我假設成績未知的鬥爭對象們的 GPA 為 5.0 ,再將所有鬥爭對象按照 GPA 排名,最終欣喜地發現,我排在中上游的位置,看起來轉專業是沒有問題了。

儘管根據我私下統計的數據,我已經能夠穩穩當當地被「計算機類」專業錄取了,但我卻有不可描述的不確定因素纏身。經過了一個月的忐忑等待,在臨近寒假尾聲的時候,教務處終於在學校官網上公佈了《信息工程學院 2016 – 2017 學年第一學期轉專業名單公示》,我的名字赫然在列!我懸了一個學期的心,終於落地了。

在中國深受封建教育制度遺毒影響的教育現狀下,絕大多數學生在高考前的很長一段時間中都沒能培養起某一項專長或對某一領域的強烈興趣,許多人都是在選擇專業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生涯規畫仍是一張白紙。這些人常常盲從包括但不限於親屬和教育工作者的他人的專業選擇建議,甚至不自量力地盲求所謂高薪酬專業⋯⋯這樣的亂象下,有多少人才/會被放錯地方?有多少人擠佔了本不適合他們的專業?

現在,我進入新專業學習已三個星期了。憑藉七年 Coding 打下的基礎,我在新專業的學習中可謂輕車熟路。我不僅自己學,還幫助其他零基礎轉專業的學生,為他們答疑解惑,營造了一個和諧互助的氛圍。上個星期三,新專業輔導員楊超(女,畢業於海南大學計算機相關專業)約談了我,同我交流了近期的學習生活狀況。原來,我還是有人關心的,我的心中不由地湧動起了一股暖流。

喜訊:我已順利通過英語四級考試

2 月 22 日上午 9 時,2016 年 12 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CET-4)的成績在我昏睡中悄然公佈。甦醒後,我即刻通過多條渠道以我的准考證號與姓名查詢考試成績。我的聽力得分為 176 分,閱讀得分為 182 分,寫作翻譯得分為 163 分,本次考試總分為 521 分,超越及格線 96 分。

據悉,我們寢室除我以外的其他同學均未達到及格線,總分最低者僅取得 284 分,故通過率僅為 20% 。而我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也是意料之外的。

英語四級通過後,我便具備了報考大學英語六級考試(CET-6)的資格,而未通過者則將陷入重考的羈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