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兩篇英語作文

在英語私教左繼成的指導下完成的,敝帚自珍,就當高考備考的紀念了。另感謝出國爹小擦指正一些荒謬的語法錯誤和詞彙錯誤。

第一篇是有關智能手機過度使用的。

Nowadays smartphon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our daily life. Most of my friends or my relatives are using smartphones to surf the Internet or send messages, including me. Nevertheless, I found that many people are addicted to smartphones, which causes them to separate themselves from the real world.

Smartphones and their various applications are offering convenient ways for us to keep in touch with others, but many people once get used to smartphones, they begin to ignore their family members or friends, which leads to a wo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What’s worse, some of whom are addicting to smartphones may still stare at screens while crossing the street. This behavior is so dangerous that it probably cause traffic accidents! What a serious social problem!

As a student, we should get rid of such bad habit. In a word, smartphones have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f we cannot use it properly, the abuse of smartphones may bring serious social problems!

譯:

當今,智能手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流行了,我的大多數朋友和親戚都在用智能手機上網或者傳送訊息,當然,也包括我。而我卻發覺,有許多人用手機用上癮了,進而導致他們把自己和現實生活相隔絕。

智能手機和其上五花八門的應用程式為我們開闢了一條與他人聯絡的快速信道,但是很多人一習慣於使用智能手機,就會開始疏遠他們的家人或朋友,致使人際關係越來越差。更有甚者,對智能手機上癮到連過馬路都要盯著屏幕的地步,這種危險行為甚至會導致交通事故!這何嘗不是一個嚴肅的社會問題!

作為一個學生,我們應該有意識地避免這種不良習慣。一言以蔽之,智能手機就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我們不能適當的使用它們,其濫用就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

第二篇是關於年輕人和長輩的溝通問題的。

Nowadays, communication problems are becoming a common problem, especially between juniors and their parents. The lack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m may lead to a deep generation gap.

Why juniors are not glad to share their thoughts to parents? In my opinion, what cause this problem is that the views about something between juniors and parents are different. Day by day, juniors may feel bored to chat with their parents, and the less communication they have, the deeper generation gap they will suffer. How bad the loop is! What’s worse, because of the lack of communication in usual, while juniors have opposite opinion to their parents, they will be easy to burst into argument. On the other hand, what should we do when we disagree with our parents’ views? First, it’s important to respect their different opinions, remember, 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express their ideas. What’s more, we must be polite and never try to persuade them to follow our views.

Growing is a process of learning how to get along with others. 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create a harmonious family.

譯:

當下,溝通問題正在成為一個共同的問題,父母和青年子女間尤甚。親子溝通的缺乏可能會導致他們之間產生深深的代溝。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不樂意和父母分享他們的想法呢?在我看來,這個現象的成因是兩代人對於某一事物的常持不同觀點,長此以往,青年子女或會覺得與父母溝通很無趣,而溝通越少,代溝又會越深,好一個惡性循環!更糟的是,正是因為平時溝通的缺乏,當年輕人與父母的觀點發生碰撞的時候,他們會很容易發生口角。那麼,當我們不同意父母意見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首先,尊重他們的不同看法是很重要的,記住,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其次,我們需要表現得包容,不要嘗試用自己的觀點壓制父母。

成長是一個學會與人相處的過程。我們應該盡自己所能,建設一個和諧的家庭。

底色

註:本文為2016年5月26日的本屆高三最後一次月考中我所寫的作文,得分48,除刪改了兩處嚴重筆誤外均按原文錄入。轉載請注意版權。

一个人或棄或用,或褒或貶,不光要考慮明面上的工作能力,品性的底色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什麼是一個人的底色?我認為,一個人內心對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的理解及由其造就的為人處世的底線或標桿,便是一個人的「底色」。人在童年時的成長環境、家庭教養決定了大腦思考問題的邏輯模型——慈悲還是殘暴,寬容還是嚴苛,馬虎還是細緻。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一形成,便成了一個人特徵性的底色,它具有個性的成分,是區別於另一個靈魂的思想標記。

擁有在特定歷史時期廣為接受的底色,或是某個文化中常被認同的底色,可以使人的一生順風順水。而倘若擁有令人敬畏的底色,則他的社會地位決不會凝滯在平庸的泥潭裡。

歷史上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廣為流傳,可見古人對幼輩的人格底色的塑造十分重視。中華民族歷來有尊師重教的傳統,魯君孟孫聘秦西巴為太子之師,為的是什麼?還不是以慈悲之心託付太子,使其長成一個具善心懂修養的人嗎!

西方國家的貴族教育,也是類似的。英國王室中,王子的教育是所謂維持其血統「高貴」的重要環節。特聘的教師,在傳授科學、文化、體育、藝術知識的同時,也在用自己高尚的人格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因此我想,對崇高的人格品質的追求形成的選擇壓力,就是一個文明不斷前進的動力吧!如果說底色的產生是隨機的,那麼社會就是一個巨大的篩網,篩去那些三觀不正的,留下值得被傳承的,並融入一個民族的思想中軸中去,代代相傳,精選,再發揚光大,鑄造燦爛的文明。

我們現在尚十八九歲,比起昨日逝世的經歷百餘載歲月的楊絳先生,仍是年輕幼稚的。古訓有云「孺子可教」,我們的底色尚在形成,豈能虛度而不是以文化精粹來充實自己?我們已經到了該思考「我以後要做一個怎樣的人」的年齡,要提升自我價值,必須有意識地培育自己,不留遺憾。

駁木桶論

註:本文為2016年4月4日的本屆高三語文二模中我所寫的作文,得分45.5,按原文錄入,未作刪改。轉載請注意版權。作文題目大意是:各派人士對「木桶原理」的合理性持不同觀點,請結合你的所思所想撰文。

作為一個從小被灌輸「木桶理論」的人,對於這個話題,想必我最有發言權了。

木桶原理傳達的理念,無非是強調均衡發展的重要性,徹底否定一技之長,徹底排斥存在短板的人。而這套理論所腳踩的基礎,則是將能力比做水的簡單借代,而這樣的借代具有多少合理性、多少普遍適用性都是有待商榷的。

這兩年,有個叫「知乎」的網站挺火,我就曾在「知乎」上見過有關於「木桶理論」的辯論。其中,有一則令我印象深刻的回答的大意是這樣的:

「說木桶因為有『短板』而裝不滿水,完全是基於『木桶是正立的』的思想定勢,而木桶是可以傾斜的,將最長的木板與最短的木板相對放置,同樣可以裝很多水。」

這則回答,包含的寓意既不深,也不遠,但我非常認同。我同樣認同的,還有前幾天炸出的一條新聞:專家認為中國基礎教育耗時過多,應縮減「小初高」年限。

由此可見,我們中國的孩子,根本就不缺均衡、豐富的基礎知識!相反,由於高等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的短版,我國很少培育出尖端技術性的人才。

擁有扎實的基礎的要求,對於人才來說並不為過,但是我們必須謹記一句古語:「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現代科學研究證明,人的腦容量和學習能力是有限的,同樣,生命也是有限的,我們切忌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短板修復中去。

就像那位「知乎」網站答主所說,我們可以把木桶「斜過來」嘛!所謂「斜過來」,就是在職業生涯規劃中,儘量選擇能夠發揮自己長處,迴避自己短處的職業。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人生是規劃出來的,你所學習的知識,或豐富,或貧瘠,僅僅是決定了人生的寬度,而決定不了人生的長度與高度。「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就印證了這一點。

「木桶論」更多的是老一輩人相對保守的思想下的產物,我們年輕人,可以適當借鑑,但大不可以迷信或是照搬照抄。我們應以更加靈活的思維模式,謀生於這充滿可能的二十一世紀。

為自己而活

【重要提示】本作品已於 2021 年 6 月 29 日進行刪改,與原作品相比存在範圍不定的若干處不一致。這是由於原作品的公開發表可能會被監管當局認為不合適或非法。值得注意的是,經過刪改的作品可能無法完全傳達作者創作時的思想感情。

註:本文為2016年3月20日的本屆高三第七次語文月考中我所寫的作文(已於 2021 年 6 月 29 日進行刪改)。轉載請注意版權。作文題目大意是:各派人士對時光是否應該在享樂中「虛度」持不同觀點,請結合你的所思所想撰文。

「虛度」在當下是一個貶到不能再貶了的貶義詞,是不務正業、無所事事,是對資源的單純擷取而不報之以成就⋯⋯要抨擊一個「虛度光陰」的人太簡單了。

為什麼我們的文化對「虛度」如此嗤之以鼻?古代就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論調,現在更有做社會主義螺釘的價值灌輸,我們從小就被告知自己來到這世上的目的是為社會、為國家、為全人類做貢獻。因此,在我們的文化框架裡,如果一個人天天幹著不勞而獲的勾當,人們就會不約而同地抱以蔑視。

我們在這樣的價值判斷中,逐漸拋棄了對人本性的尊重,而轉去維護那虛無的唯奉獻論了。

上個世紀以來,這種文化現象借助政治力量推波助瀾,迅速霸佔了中國人的腦殼。這股思潮興盛的時候,一大批以雷鋒為代表的人物被推上神壇,時至今日仍在強烈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雷鋒就是奉獻精神的符號、象徵,他的對立面就是虛度時光,即任何不為人民服務的行為,都是虛度時光。

不知不覺中,「虛度」的定義被偷換了,我們會覺得一個生活清貧,一心為公的人很偉大,會覺得一個家纏萬貫,靠運作資本來生活的人很可恥;前者是在奉獻自身價值,後者是在剝削前者的價值;前者是充實的勞動者,後者是奢靡腐化、虛度光陰的資本家⋯⋯

我們為什麼不能一改從前的思維定勢,重新審視「虛度」這個詞呢?為什麼要以對國家、對社會的價值輸出為唯一的虛度與否的衡量標準呢?社會在歷史的進程中正悄然發生著蛻變,我們該接受一些新文化,新思想,新聲音了。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權受到尊重,包括但不限於價值取向、政治立場等等。或許以某個人的眼光看是在「虛度光陰」的人,在他自己心裡就是滿足而又充實的,這還不夠嗎?我們有權決定自己的活法,不論是自成一派還是拷貝前人的足跡,只要自己過得充實,豈要搭理給你貼「虛度」標籤的人?

人,要為自己而活!

月考越考越難,令人失望

警惕!月考難度增加的步伐再不減緩或釀惡果。如果學生發現他的勤學苦讀體現在月考上卻是原地踏步,他的志氣會逐漸削減直至泯滅!過度的打擊教育已經毀滅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現在我們還能容忍變態的中國特色教育方式在學生心裡埋下自卑的禍根嗎?!

3月22日更新:
本次月考成績已出爐,語文102/150,數學75/150,英語80.5/120,物理55/120,化學92/100,生物44/80。生物選擇題因難度巨大,狂錯一半,故分數創下理科合卷以來的新低。語文穩中有升,數學震盪上揚,英語穩定在歷史高位,化學高位震盪,物理還有待提昇。

又是一年體育中考時

一年一度的中考又臨近了,按照慣例,體育項目會提前三個月開考,而其中的游泳考試則更早。三年前的這個時候,我以一隻初三狗的身分,在杭州第四中學(吳山校區)考點考出了三十分的滿分。事實上,只要不是缺胳膊少腿,大多數人經過訓練都可以輕鬆地拿到滿分。

體育中考的地位其實是相當尷尬的。三十分,說多也不多,說少也不少,雖然它僅佔中考總分的約5.3%,但在當前文化課考試選拔性不夠突出的背景下,體育的三十分成了新的廝殺戰場。體育中考臨近時,不少學校在放學後都會組織體育中考項目的集訓,儘管對於長期缺乏體育運動的學生來說,臨時抱佛腳的投入產出比並不高,但這恰恰折射出了在僵化的體制內,學校、學生和家長的一種投機心理。

體育中考其實是具有歧視色彩的。眾所周知,由於出生缺陷、後天殘疾或疾病的影響,並非每一個人都可以進行劇烈的體育活動,教育局針對這種情況,出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分政策」,即因身體障礙不能參加體育中考全部或部分門類的學生,按門類申報後,申報門類免考並獲得七分。可以看出,如果全部門類都申報免考的話,加起來的總分僅有二十一分,絕對低於全市體育中考的平均分。難道殘疾成了「中考減分項目」?如果說我在三年前發表的《論中考加分》可以尖銳地概括為中考加分是體制內既得利益群體的人血蛋糕的話,那麼「二十一分政策」就是比不計其數的加分條件更令人咬牙切齒的殘疾人歧視,是對人權的踐踏,體育中考改革勢在必行。

今明兩天,我們學校是體育中考的考場,體育館、操場和其他部分區域都實行了封閉管理,著實給在校學生帶來了不便。政府拿著財政收入,投資建設了各個城區這麼多的公共體育活動中心,為什麼體育中考不在這些場館進行呢?

第六次月考成績已公佈

語文,99分/150分;數學,56分/150分;英語,82分/120分。理科綜合172分,其中物理25分,化學84分,生物63分。

在本次考試中,我的英語較上次進步了14.5分,加上三項考試中英語聽力的成績模擬成高考分數後已逼近110分,進步巨大,我很滿足。(誰要是進步了還說什麼「但是我並不滿足」之類的話就太虛偽了,然而我們的教育卻要求我們壓抑真情實感,這其實是一種落後文化。)理綜中,物理因為我是放在最後做的,時間不太夠,所以考出了25分的低分,此時不抄底更待何時?還有數學成績,雖然看起來低,但是這次試卷部分題目較偏,大家的分數普遍偏低,所以下次有望反彈。其他科目的成績均在波動區間內震蕩,故不置評。

低俗與高雅

註:本文為2016年2月23日的本屆高三第六次語文月考中我所寫的作文,按原文錄入,未作刪改。轉載請注意版權。作文題目大意是:就近年來真人秀類節目熱播的現象,有人認為這種節目低俗,對觀眾有負面影響;有的人則不以為然。談談你的觀點。

社會階層的分化與發展造就了不同的審美品味,文藝作品的創作也運用了多元化的模式來迎合不同群體的文化生活需要。

在這個過程中,處於強勢的階層往往會利用其影響力為文藝作品貼標籤,甚至是帶有歧視性的標籤。舉個例子,如今南方地區經濟發達,影響力大,而南方人又恰好因為方言、地理、氣候等原因與東北人隔閡大,於是就常有南方人指出「趙家班」二人轉是低俗的藝術形式,只有東北「土鱉」才喜歡,一些濃郁東北味兒的小品節目應該「滾出春晚」。

這實際上是一種審美品味的綁架。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眾口難調」這種狀態絕不應出現歧視或剝奪他人選擇權的現象。

在我看來,低俗與高雅僅有一線之隔,低俗也絕不等同於「負面影響」,強行為這兩者畫等號是不恰當的。所謂「負面影響」,還不就是這種「低俗」藝術作品的蔓延與滲透?周恩來六十年代就在文藝座談會上表示過「文藝作品存留應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與否為標準」的態度。現在對娛樂節目的收緊的目的是顯而易見的,無非是一種對外來文化的警惕,對西方價值觀的警惕。

真人秀類節目從國外傳入並迅速佔領了市場,恰好說明它是受廣大民眾待見的,就算你政府再怎麼管控,群眾都不會改去唱紅歌、演樣板戲。時代在變遷,文藝節目需要高度市場化,政府的手伸得過長,只會適得其反。

作文題中的「有人」真有趣,不僅將真人秀類節目一概地打為「低俗」,還憂國憂民,惟恐天下大亂,江山不保。這個「有人」,不正是一個擬人化的左派縮影嗎?

所以,我的觀點是中立的。我推崇電視節目市場的自由發展,把選擇權交給觀眾。這樣的話,不管是電視臺還是贊助商,積極性都會有很大提高,也利於文化產業的創新。

閱讀全文 低俗與高雅

嚴正抗議學校為高三年級增設體鍛課

本以為去年12月的市體能抽測過去之後就再也沒有體育鍛煉課的噩夢了,沒想到學校竟在今天宣佈,本學期每逢週一、週四,高三年級的最後一節課由自修改成體育鍛煉課,理由竟是怕我們體質太差影響學力。

我們這一屆學生,是參加老高考的最後一屆,學校冒險地嘗試了一種新模式:高三年級的第二個學期一開始就開啟下午全自修模式。這種模式,對於自學能力強的學生來說當然是重大利好,問我支持不支持,那我是支持的。然而,美好的一下午的自修,卻總是被奇怪的安排打斷:週二的「班會」課,週四的理科綜合考試,針對一小撮人開設的輔導……還有中央今天剛剛決定的每週一和週四的體育鍛煉課!

體育鍛煉課是強制性的。還記得去年的市體能抽測前夕,天天都要上體育鍛煉課,跑圈,跳遠,引體向上……學生們被迫害得苦不堪言!而今天,體鍛這個邪靈又捲土重來興風作浪了。我們學生,不能再忍氣吞聲了!奮起抗爭吧,猛士們,打倒臭體鍛,還我自修課!

開學考澆滅新學期學習熱情,差評

不知是什麼時候,誰起的頭,高三寒假結束後的開學第一天都要進行一場考試。這種考試的名字很多,一般俗稱為「回校考」,山東一些學校也叫「收心考」。我認為,這種考試的意義大半在於充當刺激學生在假期裡保持一定強度的學習的籌碼,這是多麼畸形的一種方式啊!在教育部門對違規補課的高壓打擊下,這種變相化假期為自修的威逼逐漸盛行。我不反對假期適度溫習功課,但是這種溫習一旦任務化了,誰能說好好的假期不變味呢?我除了對此表示遺憾,還能說些什麼呢?

今天是開學第一天,我們學校也進行了回校考(明天還有一天),也是高三第六次月考。因為寒假不長,所以感覺今天的校園尚有上學期的餘溫,然而還沒從假期狀態調整過來的我顯然有些不適應,上午的語文考試中精力還不算差,但午後就開始一直犯睏,直到被三點的數學考試猶如一壺沸水般地澆醒,生鏽的大腦纔重新熾熱了起來。這次月考時間節點太尷尬,我知道多數學生不會考得很理想,學校當然也知道。但是學校難道不知道,學期伊始,這樣的當頭一棒,很容易澆滅學生在高考衝刺快車道起點上的勃勃雄心嗎?

這個星期五學校好像要召開家長會,估計要談談上學期一模的事。上學期的成績單還未發,本來說是打算在假期裡郵寄給學生的,後來因不明原因改在這次家長會上發了。我是挺能生事的一個人,生了事就得班主任罩著,我爹為了感謝班主任的照顧,打算在家長會的時候贈予班主任一個男式皮包。雖然不知道班主任介不介意,但是我略介意,從小的廉正教育讓我直覺上覺得這不太好,儘管這對維繫家校彼此的利益可能確有作用。

更博預告:過兩天可能會把今天語文考試中寫的作文發上來。不是為了展示,而只是留個念,將來看看自己學生時期的作文一定很有意思。既然先前已經啟動了這樣的傳統,就保持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