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作文:《人生與瑣事》

註:本文為民國104年8月31日的本屆高三第一次語文月考中我所寫的作文,按原文錄入,未作刪改。轉載請注意版權。

我常在夜深人靜時躺在床上閉目思考人生。到了這個年紀,我已逐漸脫去幼稚,思考的不再是「我從哪裡來」之類的低級問題,取而代之的是對我一整日逝去時光的反思與整理。

美籍皖人哲學家安迪曾在他的博客上說過:「生活的本質是循環,當你厭倦了一種循環之後,就會開始另一種循環。」這話我支持,也反對。覺得它在理,也覺得它簡直是雞肋的網絡文學「雞湯」。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釐清「生活的循環」與「循環的生活」的關係。

我們的生活是由無數大大小小的瑣事構成的,換言之,生活就是瑣事的連續,瑣事則是生活的片斷。瑣事有自己的規程,生活也有自己的套路。哲學家安迪所說的循環,讓我摸不著頭腦——究竟哪一個層面存在所謂的「循環」?

大多數中國人一生下來就進入了死板僵硬的體制:九年義務教育的教育體制,考大學、研究生的混文憑體制,早出晚歸披星戴月的傳統工作體制,等到你幹不動了,還有國家精心策劃的養老體制。一部分人逃離了大流,但大多數人沒有衝破體制的魔咒,反覆著「循環的生活」,沒有權利去厭倦它,每天重複著這個體制要求你幹的瑣事,沒有人在乎你是否享受這些瑣事,享受也好,受苦也罷,決定權始終在自己手中。「擁有一個樂觀的心態」在這個時代顯得格外重要,最大的原因恐怕是——即使你厭倦了,也改變不了什麼,該重複的瑣事還是得重複,你或許有權決定「生活的循環」,或是說處理瑣事的順序是怎樣的,但「循環的生活」卻早已注定,鮮有人打破規矩,衝破牢籠。

既然大局如此,我們如何取悅自我呢?前文已經有了答案:做一個樂觀的人。

同樣一件瑣事,必做的瑣事,樂觀的人能從中品出人生多態,發現瑣事的意義並產生一種「工作狂」特有的滿足感;而悲觀的人,永遠沉浸在痛苦的思緒中,找不到生活的意義,品不出瑣事的香甜,最終走向抑鬱。

人啊,都是一輩子,沒有人可以長生不老。用樂觀的心態充實每一件瑣事,瑣事連成片你便擁有了愉悅的生活,我堅信這一觀念能極大地調整我為人處世的心態,充實我的生活,像漁父一樣豁達開朗。


手跡欣賞:

shyss

在〈月考作文:《人生與瑣事》〉中有 2 則留言

發佈回覆給「shenke」的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